Chinese Martial Arts Club,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中國武術學會

background-titlebar.gif (1789 bytes)


獅藝

一‧ 北獅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最早。相傳一在北魏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把他們囚困於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禁區,邊將設宴款待,并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舞者作歡騰喜悅之狀,或作低首相憐,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嘆為觀止。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聖,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准俘虜回國。自北,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相傳二說獅子乃天龍九子之一,善守門,故秦漢以來一般宮殿府第門前豎立一對用石造的獅子放置左右以護宅。

二‧ 南獅

舞南獅考諸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說:

傳說一乃源自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現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人故命其名為年獸。此年獸每年出現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而去。鄉民不勝其擾,乃召集村人,議定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扎成獸頭,塗以各色,再以各種布料剪成三角形狀,製成獸身,兩人持而舞之,再集鄉民數十,攜帶嚮器,伏於田間橋下,候年獸出現時,群起擊動嚮器,聲震田野,果然掠走年獸,從此不復現矣!民因紀念紙扎頭獸能驅走年獸,便每年製此種獸頭,於除夕鼓舞,即與舞年,後經鄉老們研究後認為獅子為獸類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動物,便將舞年改稱為舞瑞獅。

傳說二說是在清代乾隆皇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製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據古籍記載,獅子舞在早期中國社會已非常普遍,《陝西通誌》記載:「雜戲起於秦漢,有魚龍蔓延,高紐鳳凰,象人、怪獸之戲。」而獅藝則成熟於南北朝時代。獅子舞在那時喚作太平樂,據唐書《音樂誌》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曰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文狀。」而到了唐朝時更得到廣泛的發展。據唐《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劃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可知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

舞獅習俗

中國自古以務農為業,民風淳樸,生活簡單,餘暇時以習武來鍛鍊身心,一則強身健體,以應付生活;二則可抵禦山賊。而練習舞獅乃是習武項目其中一種,除可以自娛及娛人外,還可能訓練團結精神,所以深受民間所歡迎,而獅藝亦隨武術之發展流傳開來。

國術在傳統上可分為六項:(一)拳術;(二)兵器;(三)對練;(四)內功;(五)獅藝;(六)醫療。學國術者有全學以上的,也有只選擇其中數項。傳統的師傅平日以跌打中醫為業,暇時授徒;當有喜慶節日時,除舞獅外尚有拳術、兵器、各式徙手及兵器對打等表演,場面非常壯觀。

舞獅的技法,大多數是由拳術中之手法與腳法演變過來,而技法之不同在於舞獅者對獅藝之理解及所習門派之特色而有不同演繹,故傳統上學獅者非要有多年的武術根基及對所習門派有一定認識才可勝任。由此可知,獅藝與拳術是息息相關的。

獅頭分類

內行人稱獅頭為「瑞頭」,傳統上獅頭可分南北兩種,但以南獅較為普遍,而種類亦最多,通常可分為「佛山樁」及「鶴山樁」。「佛山樁」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樁」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

獅頭在造型大致可分為三種,取三國演義中之劉備關羽張飛為名:

劉備獅:黃面、白眉、白長鬚,腦後繪有三枚金錢。表示資格老、慈祥、和善,武中寓文,不擅打鬥,只攻心計。

關公獅:紅面、黑眉、黑長鬚,青鼻紫角,腦後繪有雙金錢。代表智勇雙全,講義氣,忠肝義膽,浩氣長存。

張飛獅:黑面、黑眉、黑短鬚、青鼻鐵角、紅眼、爛耳仔、口多撩牙兩枚,腦後繪有單金錢。表示勇敢、粗獷、威猛、擅打鬥,故亦稱之為鬥獅,「青鼻鐵角牙擦鬚」多指此類獅。

而長幼與色澤不同,代表獅子本身威望德性。

比方說,眉、耳、口、毛皆白,代表這頭獅的獅主上了年紀,是一位老師傅。假如是黑鬚的,那便是後生一輩。

北方雙獅

(資料提供:星加坡精武體育會)

獅子舞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據說在漢朝時起,已有獅子舞,但這只是宮庭中一種消遣娛樂,後來才傳入民間,成為民間一種祥瑞舞蹈,自後才普遍起來,考北方雙獅,流行於中國河北省保定,獅子舞中的獅子,經歷代藝術家的創造改良下,已由人們想像中的殘暴兇狠,形成了一種代表吉祥威武,供人欣賞的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每逢元旦新年,國家慶典,團體紀念,皆以舞獅點綴助興。

其動作如它瞌睡時,溫柔和睦,見到繡球時,頑皮輕鬆,表演跳台時的勇敢,遇到外來侵擾時,鎮定沉著,這一切都象徵著青年人的機智,老年人的持重鎮定,兒童們的天真活潑,這一切都可以在獅子舞動作中看得出來,也就是獅子舞中的精華,而獅子舞中鑼鼓,配合動作,更代表了雄壯威武,配樂方面,不斷改進,活用了京鼓的「四記頭,急急風,起馬樓,九錘半,長錘」等鑼鼓點,加上曲牌吹奏音樂,更能配合獅子的變化動作造型,益使人感受到,新鮮美妙的境地。

北方雙獅的造型,是獅頭長鬚、雙耳、突眼、張嘴、白牙、紅舌、塗以結青黃黑白等色彩,鮮明悅目,獅身長形、四隻腳、披長毛、毛有用細麻染紅青黃等色,或全金黃色,迄立台立,宛似一頭勇猛雄偉的巨獅,活動如生,而動作是由飾武士的演員,手持繡球,施展翻筋斗工夫,閃展騰挪,跳躍跌撲,以逗引獅子,獅子是按照武士的意志和感情,演出各種美妙的姿態,給予觀眾一種生氣蓬勃的觀感,如獅子性喜玩球,見球必追逐武士,以奪其手中之球,武士也需要盡量表演其敏捷的筋斗動作,隨著音樂節奏或起或落,以玩弄獅子,而獅子也需要隨著音樂,表演其撲跳、擦癢、戲球等,他如上樓台、鬥獅、直立、蹤跳、伏臥、滾球、滾球過蹺皮的技能,故演員如武士,獅頭、獅尾都需要對武術有深湛的造詣,氣力充沛,身手矯健,和累積的經驗,尤賴武士與獅子演員,精誠合作,才能演出精采,酷妙酷肖,殊非輕易。外人稱北方雙獅,是兩人一心的民間藝術,足資佐證也。